辽宁省民委主办、沈阳师范大学承办的“辽宁省满语文人才培训班”,于2014年4月~6月,针对省内满语文爱好者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我校作为丹东市满族医药学校,肩负着传承满族医药文化的重任,对本次学习机会尤为重视。作为中药教研室的一名教师能够参加此次培训,学习满族语言文字及其历史文化,深感荣幸,同时也希望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全校师生共享。
满族,旧称满洲族,是我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孕育的古老民族,有至少3000多年的历史。在汉文史书中,又有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称呼,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建立过渤海国、金朝、清朝等著名的政权和朝代。
世世代代的满族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创造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成果。
满族语言文字
满文的发展有“老满文”和“新满文”两个阶段。“老满文”又称“无圈点满文”,由努尔哈赤命巴克什额尔德尼、噶盖,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二月,用蒙古文字母拼写女真语言而创制的拼音文字体系。由于老满文有诸多缺陷与不足,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三月之前完成,改革规范后的文字体系被称为“新满文”又称“圈点满文”(图一)。在整个清代推广与使用的正是这种“新满文”与其记录的满语规范语。
图一 该词为老满文,为“满族”之意 满文上而下竖写、自左而右写横写。 拉丁语系的人在学习满文的过程中,为了识记方便将满文字母转写成读音相近的拉丁字母,称为满文的拉丁化。“满族”满文可转写成manju,读音似“曼珠”。 满族饮食文化 白山黑水一直是满族人活跃的地域,天然野生动植物资源,加上黑龙江等水系盛产鱼类,不仅保障了满族人生活需求,而且丰富了他们的饮食结构。满族人生产多以狩猎飞禽走兽,捕捞各种鱼虾为主。北方蔬菜品种较少,因而满族人常常采集山野菜填补蔬菜的不足。 由于满族人经常外出狩猎,因此需要携带各种干粮,面食就成了满族人的最爱。黏食食品因耐饿且便于携带额外受到青睐。萨其玛(图二)、牛舌饼、槽子糕(lamun饽饽)、粘豆包、苏叶糕等均为深受欢迎的满族面点。 漫长的冬季需要贮藏、晾制、腌渍蔬菜,因此干菜、酸菜、冻梨、大酱等食品常出现在满族人的餐桌上。 图二 萨其玛 满族人喜食肉类,但不吃狗肉,相传因为狗救过努尔哈赤的性命。 满族礼仪文化 打千儿,满族男子下对上通行的一种礼节。其姿势为屈左膝,垂右手,上体稍向前俯(图三)。 图三 打千儿
蹲安礼,满族女性对长辈行的一般礼节。行礼时女子上身腰部以上挺直,不低头,面带微笑。双腿并齐,双膝微曲150°角,呈半蹲式。双手轻抚在双膝上。
抹额礼(扶鬓礼),满族女性平辈之间行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女子头部微微向前低一下,面带微笑,同时右手上举至额头处,在额前手心向内手背向外五指并垄,由左向右作平抹状。抹额次数一般为1~3次,关系越近,次数越多。
萨满文化
萨满教是满族人在旧时代的民族信仰之一。与满族文化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诸如住宅、饮食、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婚丧礼仪等。萨满教是满族最显著的民族特色之一,萨满教的各种祭祀活动记载并传承着满族文化。萨满教作为原始信仰,由于当时人们认识水平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局限,确实包含迷信成分,但是也充分体现了信仰者对家族和民族的历史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满族医药同样是满族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丹东市满族医药学校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传承满族医药,弘扬满族文化。
利用本次学习的机会,我不仅积极与各位授课老师交流满族医药相关信息,而且积极宣传我校(图四),扩大了我校知名度。希望能够与对满族医药感兴趣的老师、同学互相交流。
图四 “丹东市满族医药学校”满文手写体(左一)、满文美术体(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