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农村医学专业创办于2011年,虽然是新增设的一个专业,但也为社会培养出了近百人农村医学人才,初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现有教师61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2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13人,中级职称15人。研究生学历(学位)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9.8%;本科学历5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86.9%。在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1.3%。经过近几年努力使专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一、专业建设方案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强宏观调控,整体上把握专业建设方案。坚持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的进步、适应社会卫生服务的需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创新求活力,以质量求发展;为基层、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卫生实用型医学人才。
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专业特色
农村医学专业是中专里面唯一可以考助理医师的医学专业,限制在农村行医。基本学制:四年。
(二)专业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康复指导、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三)培养方案的调整
根据国家对农村医学人才培养要求,本着造就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正确的诊断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备一定预防保健和治疗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我们对原有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新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增加了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强化基本素质、重视实践能力。调整了理论与实验课的比例,增强实验课的比重,特别注重综合性实验的开展,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新教学大纲特点是始终体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较新的实验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发现、自己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问题讨论式、启发式、总结式上课形式,教与学互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授课质量与效果。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农村医学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进行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尝试。根据课程特点,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讲课效率大大提高,在减少课时的同时,讲授内容反而有所增加。通过教学实践,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也影响学生对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为此,我们积极强调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板书与电子课件结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
(六)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各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淘汰内容陈旧和重复的部分,将整个实验分为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开放性实验,有效减少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同时增加了课间见习的学时。开放实验室,开设第二课堂,试行指导教师制,开展病例教学,安排一定比例的自学内容并进行检查督促和考核等。
(七)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师资建设任务,聘用资深的临床专业骨干教师,积极招聘专业人才。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建设教师队伍。明确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实习指导,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现已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专业结构合理,能够适应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具有较强实力的师资队伍。
三、专业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
学校领导一直重视农村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树立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形成具有符合社会需求的,德育、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医学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培养一支在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较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起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基层卫生实用型人才。
(二)清晰的专业建设思路
农村医学专业的建设贯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指导思想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以人才培养理念与学校定位相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对接的教育新体系,打造优秀专业教育,着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成功培养出专业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在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临床见习
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在实验室模拟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