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小小的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勇往直前,探索奋斗。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一段被人传颂的佳话,其中“北李”指李大钊,“南陈”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人物,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陈独秀,生于1879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人。1901至1915年期间先后五次东渡日本求学,1911年参与辛亥革命学习、接触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翌年改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他提出了代表科学、民主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两大口号,最先吹响思想启蒙的号角,唤醒了一代青年,有不少人后来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中坚骨干。比陈独秀小14岁的毛泽东当时正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毛泽东后来赞誉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创办《每周评论》发表系列文章,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919年5月4日,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携手发动下,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早起组织,并推动各地党组织的建立。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央局书记。此后在中共二大到五大上均被选为中央委员。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学识渊博,懂日、英、法三门外语,文学功底深厚,擅长书法和工宋诗。他思想锐利,通晓中西文明,他的作品《敬告青年》、《今日之教育方针》《新文化运动是什么》等文章汪洋恣意,充分体现出他的思想之精辟和学贯中西的巨大人格魅力。
陈独秀的一生跌宕起伏,曾当过党的最高领导人,也受过多次牢狱之灾。他虽然屡次遇到艰难险阻,但依然坚定革命必胜、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在大革命后期,即使陈独秀因“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离开了中国中央领导岗位,即使他的晚年贫病交加,也不接受敌人的馈赠,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刚强骨气和高尚人格。他凭着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以无私无畏的气概情怀,把自己的青春、才智、家当,连同亲人,乃至生命,毫不犹豫奉献出来,在任何地方都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坚持革命,矢志不渝。(编稿人:荆羽西)